文字是大脑的外延,我这样认为。

倘使按照这个基本思想,我写不出文字的根本就并非疏于练习,而是精神贫乏,我对此提出的方案是阅读,阅读使人明智,但它的效果是难以量化的,我无法使用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来检测经过这么多文本的训练,我是否像一个足智多谋的大模型一样具备了良好的理解能力(encoder)或者良好的生成能力(decoder),只能依靠感受。

书籍们是宝贵的,大师们费劲心思阐明的道理、讲述的故事,多么生动有趣!我能够很具体地感受到它对我的大脑的影响,这令我我雀跃。但是我对写作的感受始终不够具体,我发觉自己完全无法衡量究竟多少阅读量是到达了某个能让我良好写作的阈值——看到哪里算结束呢。每年看近百本书?人到中年有了足够阅历?我难以判断。

或者也许我不能够试图通过阅读感受写作。脑袋里的想法最终要通过文字表达,编码器和解码器各司其职,倘使我们假设“文字是大脑的外延”这个想法并没有错,但文字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字是大脑的外延,而大脑需要练习如何延展它的疆域,连茨威格这样伟大的小说家都依靠翻译这样看似低技术含量的文学创作练习,我当然不应该指望自己某天晚上被青莲居士点了脑壳就突然下笔如有神。盲目信奉从根属性上解决问题也许是我习惯中长久的弊病。

所以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写作练习这条路上。多么奇妙,当时我坚定认为自己写得太多看得太少而停止写作,后来反其道而行之,直到现在才明白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这个多么浅显易懂、简单直白、自然而然的道理!写到这里感到有些羞愧了,倘若自我脱罪地说,也许人是经验主义动物,而我的理性微薄,无以让我早些明白。

多写点东西,多写点长段的东西,练习文字,杂文、小说或者诗歌都好,去感受,也去表达。